这个划分由父母来决定,有一些划分错误的就会成为者或者变性渴望者。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列一张表格,来看到这个划分的外在显著区别。这个划分的背后,其实是有一个铁的法则的,就是男性不允许……或者女性不允许……
以男性扮演女性的现象历史上很常见,除了中国戏曲外,古典西方戏剧及芭蕾舞亦曾经如此。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现在的。过去,这些行为是受到歧视的,会被人认为恶心。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个行为的积极意义在于叛逆和怀疑,凭什么男人不能穿裙子?这个潜规则合理吗?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其次,我们来看看社会提供给我们的吧。不得不承认,很多女性的外观不太对得起观众,同时很多男性确实也很美丽,美丽到不做女人简直是浪费。
在这里,我们又要再次注意一个问题,美与丑的标准,也是人为的!例如唐代以胖为美,现代以瘦为美。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女子以胸大为丑,所以从前的内衣叫束胸。所以,美与丑的概念,也是人为的。
在自然性别与心理性别之间,是有冲突和差距的。这个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以变装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其实等于说,从理论上讲,自然性别不是心理性别,男人其实不是男人,女人其实不是女人。
男性本来就有女性的一面,女性也一样。
现在我们再来从个体的角度说这个问题。
首先,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完整的,男性本来就有女性的一面,女性也一样,当一个外在的异性和我们心里这个面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就会爱上这个异性。也就是说,我们爱的,其实不是那个人,而是自己的那一面。
任何爱好变装的男士,只要实践过,都会很欣赏变装后的自己,很陶醉于自己的女性面。
有一本畅销书叫《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说的是两性的差异和冲突,被划分在两个阵营的人,接受的是截然不同的教育,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于是两者相遇,在短暂而激烈的陶醉之后,就陷入漫长的冲突和挣扎。“他们在一起,白头偕老,幸福直到永远”是只会出现在天方夜谈中的神话,现实其实是“他们终于筋疲力尽,认命了,于是白头偕老。”所以,男人其实更能理解和满足男人?女人也一样。当这个冲突达到一定程度,跨性别的行为和感情必然产生。
变装,满足的是心理性别上的需求,和生理性别没有关系。
这与下图是同一人,对其不同的生理特征及体态的强调,强烈地表达了一个真理:性别其实是一系列被人为规定的符号的组合。
但人怪就怪在,最终会以生理上的满足来确认这个东西。例如变装以后或者在阅读变装文字之后,达到性高潮。
变装现象的兴起,是积极的。因为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是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多选择的权力。现在的社会无论思想上和技术上,都提供给人更多的选择。
很多男性在理论和符号意义上比女性更女性,反之亦然。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商业社会对人的影响,商业对人的要求是最大限度成为消费者,打破性别界限以后,消费空间大增。一个变装者,也成为了异性用品的消费者,商人当然高兴。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网,牵引着我们很深层的无意识的思想。
最后说一点,变装有很多好处。第一,释放自己真实而被压抑的一面,让自己开心,第二,陶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也很开心。变装具有减压和心理保健的作用。
OLLO启:写了一篇破解变装之谜,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于是OLLO萌生了把这个问题详细展开来探讨一下的想法。在变装这个现象背后,有很多重要的问题被带出来,发人深省。而且,变装爱好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对传统及世俗压力的问题等,也很值得关注。OLLO将以连载的方式来持续探讨这个问题,也非常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来参与这个话题,并且批评指正。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人性、更宽容。
前言
萨特说,存在的是合理的。也就是说,不合理的事物是一定不会存在的。变装这个现象,既然存在了,就一定有其合理性,不管它看起来有多奇怪。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说:“存在的是合理的。”
我认为,奇怪的现象背后必有重大的原因。
奇怪是一个很主观的感觉,我们可以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奇怪的。比如牛顿认为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奇怪的,于是他去研究,就发现了万有引力,进而“扩大再生产”,形成了经典物理学。
依萨克·牛顿认为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奇怪的。
也许有人会说,变装有什么奇怪的?那些人都是变态,有病。是的,这也是一种解释,变态的人有病的人做出来的事情,当然是奇怪的离谱的。不过,这也等于是说这些行为是不可思议的,不合理的,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另外,一定要这样说的话,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世界是被疯子创造的,疯子才是人类的精英和栋梁。因为很多大科学家大艺术家的思想和行为比这个还变态,大作家们写作时的怪癖有的简直难以想象:歌德、海明威、伍尔夫都是喜欢站着写作,而有的人居然要泡在浴缸里写作……这样看来,变态、有病就不是坏事,而是精英的标志,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进而,就应该模仿他们,于是,说变装行为是变态有病的人,就一定应该学习变装,就好像成功人士一定要学习打高尔夫球一样。
所以我们不能对于自己不理解、不接受的事物,就说成是变态有病。
过去一度认为同性恋是精神疾病,用“性倒错”这么一个毛骨悚然的术语来定义这个行为。但是现在不这样认为了,因为世界上有11%的人口属于同性恋者,这个数字可能还被低估,因为很多女性同性恋是很隐秘的。变态与常态的划分,是相对的,是统计学意义上的。例如在印度,大家习惯于用手抓饭吃,在那里谁用筷子谁就是变态,而在我们中国,你吃饭用手抓,很难逃脱变态的嫌疑。所以,如果把同性恋叫做变态,那么打高尔夫球就更变态了,因为世界上打高尔夫球的人绝对没有11%嘛。但是我们为什么说打高尔夫球是高尚的运动,难道打篮球是“卑鄙”的运动吗?难道越变态越高尚吗?如此说来,变装似乎比打高尔夫球还要“高尚”……
由此可见,人的世俗观念很荒唐,根本经不起推敲。
变装行为的大量出现,无论从中国CD人群的逐渐公开、“刚哥”的反串艺术被主流社会所认可以及年轻的80后90后的伪娘,都说明这个人群在统计学意义上越来越不变态。
伪娘,一种属于80和90后,与动漫关系密切的变装。
凡存在的必合理,我感兴趣的,也就是这个合理性究竟在哪里。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从哪里说起好呢?就从性别说起吧!
第一话:史上最雷的RPG游戏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要扮演很多角色,例如儿子、女儿、父亲、母亲、丈夫、妻子、老板、员工、消费者、服务生……
这些角色,一般来说,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需要扮演,例如丈夫、妻子,未成年人就不需要也扮演不了这样的角色;或者只需要使用到我们的个别能力和素质去扮演,例如卖保险的,卖保险和一个人的性能力的强弱就没有关系。
但是,你是否想过,有一个角色,是我们从生到死都要扮演,而且要我们全身心搭进去扮演?
这个角色,就是性别。
任何一个人,一出生,就被划分进了两大阵营之一:男性或者女性。而且,这个划分一旦确定,至死不变。被划分错误,也同样至死不变,一些变性者的心理根源就在于童年被人为地划分错误。
而且,其他角色的扮演,是以性别角色为基础的。不确认自己是男人,就不可能扮演儿子、丈夫、父亲、爷爷这一系列角色。一些职业角色,也和性别有很大关系,男人当保姆,女人干保安,都给人感觉比较怪异。失去这个基础,我们连生存都会很困难。因此在今天的文明程度下,变性者极少能进入主流社会,只能很边缘地生存。
成为男人或者女人,这就是史上最雷的RPG游戏。
就像演戏需要服装道具一样,最基本的角色——性别,同样如此。
从生理上讲,划分的依据就是道具:男性或者女性生殖器,而不是别的任何东西。
但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对性别的非生理内涵,例如行为举止、情绪情感、价值观念、心理模式、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等的规定,是不同的,这个方面的差异很大,如同一个角色,虽然有同样的道具,在不同的舞台上,却有不同的服装、不同的台词和剧情。
这个层面上的东西,完全是人为的。有关的资料,在前面一篇文章中已经大量引用过,这里就不展开了。
但是有一点很可恶,那就是明明是人为的,却要装作是自然的。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句型:“男人天生就是……”或者“女人天生就是……”省略号的内容,由每个个人或者每个社会的规范、传统、价值观等任意填写。既然是任意填写,那么就对不起了,这说明不是天生的。实际上,除了用于攻或者受的道具是天生的之外,其他都不是天生的。
一些无文字民族的神话中会说这是神告诉人的,男人应当怎样,女人应当怎样,而中国的《易经·系辞传》就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很大的谎言,用《大话西游》的话来说,就是“天最大,还不够你臭屁的?!”
这是个谎言。
人本身,与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两回事。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也是两回事。
也许很多人不能明白这一点,我也不想解释。据说一个人如果向一头猪解释猪为什么是一头猪,那么这个人一定比猪还要猪。
不能明白上述道理的,可以就此打住,不必浪费时间往下看了。
扮演任何角色的前提,是对自身某些特征进行夸大或者淡化,以及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扭曲。“夸大效应”、“淡化效应”和“扭曲效应”,使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特定的角色。例如,当我们扮演一个打工仔的角色时,会清楚地知道什么话是可以说的,什么话是不可以说的,以及知道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角色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是有规定性的,角色决定人怎样想和怎样做。有利于角色扮演的思想和行为是被鼓励的,反之亦然。而在扮演性别这个角色的祖宗的时候,不仅思想和行为,人本身也要搭进去。一个女性,皮肤好坏不影响当官,但是影响当女人;一个男人,走路扭不扭屁股不影响炒股,但影响他是否会被另一个男人攻。把人为的非生理因素说成是天生的生理因素,目的之一就是让一个人下血本,往死里和这个角色认同,拼了命去扮演这个角色。
具体说到性别,按照今天流行的观念来看,又怎样夸大、淡化和扭曲人的固有特征呢?男性在身体和外貌方面要求不多,主要是性格方面。例如夸大的部分是勇敢、淡化的是软弱。要能忍耐,不轻易流露愤怒以外的情绪。“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之类。女性则可以说的太多了,身体和外貌上就说都说不完。人类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在他的名著《裸猿》中详细论述了女性在妆容方面怎样夸大性高潮出现的生理特征,例如脸上的红潮、充血的嘴唇,甚至他认为耳垂这个没有任何生理功能的部分,惟一的作用就是性高潮的时候会充血,因此对耳垂的修饰也和性暗示有关。强调固有的特征叫做夸大,反之叫淡化,把没有变成有或者把有变成没有,叫扭曲。扭曲的例子,历史上最著名的属于中国的小脚,从《清稗类钞》这类文献中的记载来看,由于古代没有变性技术,所以变性者(男变女)会裹小脚以显示自己的决心,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男人裹小脚的意义等同于今天的变性手术。当今比较常见的例子是高跟鞋,据说其物理效果和裹小脚一样,比如对女性体态的营造和对骨盆的压迫。另外,今天最好笑的例子就是挤乳沟了。更极端的例子则是人造美女。通过夸大、淡化和扭曲,一个人就逐渐从生理意义上的男性或者女性转化成了社会意义上的男性或者女性。
在性别角色上,最狠的话莫过于对一个男人说:“你根本不是个男人!”或者对女人说:“你一点女人味都没有!”这个性质,跟老板教训员工(这是两个对立的角色):“你根本不像个员工!”或者老师教训学生:“你一点学生样都没有!”是一样的。
但是对人的冲击力是不同的。原因在于,在扮演类似员工或者学生这样的角色时,我们清楚地知道是在扮演这个角色,我们哪天发达了,也可以当老板,我们师大毕业,也可以当老师。所以我们从老板或者老师办公室出来,就可以继续不像个员工或者不像个学生。但是在扮演性别角色时,我们完全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一般来说,遭到这样的批判之后,男人会郁闷地努力像个男人,女人会委屈地努力像个女人。
我们基本上不能意识到,自己作为自然人与作为被社会所规定或要求的男人或者女人,这里面有什么区别。我们的自我认同首先要认同的就是自己是个被社会所规定或要求的男人或者女人。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我们才可以看到这个区别。
什么情况?
变装。
例如男性不允许穿裙子,女性不允许粗鲁……藏族文献中说,男性绝对不允许穿女装,否则会招来灾祸。而在北美一些印地安部落,总是会有一些男性青春期以后认为自己是女人,然后开始穿女装,做女性做的活计,例如针线,并且嫁给男人。这些人在他们生活的社会中,不仅不会受到歧视,反而会受到尊敬,承担起类似幼儿园老师的带孩子们玩耍的责任,还要承担人民调解员一样的处理人际纠纷的工作。
注意,这些都是人为规定的。
法国路易14时代,男性贵族也和女性一样,要戴假发,涂脂抹粉。中国明朝末年,类似的现象也是时尚,那个时候的年轻前卫的男子爱把头发做成各种发型,并加以装饰。而在清朝,由于政府明令禁止官员嫖娼,结果导致大量男妓出现,当时叫相公。由于禁止女性参与社会生活,又导致大量男旦的出现。这些又为变装之风推波助澜。说起来,今天京剧成为国粹,和这些都有关系。当年四大名旦全是男人啊,比女人还女人啊!